党和我的家乡(二) | 戴意茹:“根思”精神永不朽,红色基因代代传
      2021-04-30    来源:校长办公室

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。一百年风雨兼程,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铮铮誓言;一百年斗转星移,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和国家同呼吸、共命运。时间之河滚滚向前,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一百年,在华夏大地创造了无数惊天动地的历史片段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今天,我们从三高中人的视角,以“党和我的家乡”为名,去诉说那些熠熠生辉的红色岁月,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初心,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!

 

“根思”精神永不朽,红色基因代代传


图片1.png

讲述人:戴意茹

政治面貌:共青团员

籍贯:江苏泰兴

届别:2019届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毕业生

就读学校:苏州大学

 

1.战友合影.jpg

在江苏省泰兴市北郊有一个乡镇,原名叫"杨货郎店"。71年前,一个年轻人离开了这里,而这一走,便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泰兴。

 

一、革命岁月

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农民家庭的杨根思,父母早亡,8岁就成了孤儿,10岁当了放牛娃,12岁随哥哥到上海,在资本家的地毯厂做童工,1941年地毯厂关闭,回乡继续做牛倌。

1944年2月,杨根思参加新四军,登记的工作人员问他的名字,杨根思答为“羊庚熙”却被听成了“杨根思”。参军后,杨根思南征北战,作战勇敢,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,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。

1950年9月,也就是入朝作战牺牲的两个多月前,杨根思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,受到毛泽东主席、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接见。

 

2.英模大会.jpg

杨根思出席(第一排右二)英模大会时与军代表和军首长合影

 

二、最可爱的人

新中国成立后,朝鲜战争阴云向中国袭来。杨思根返回部队奔赴前线。

1950年11月29日,朝鲜长津湖畔下碣隅里1071高地东南的小高岭阵地,杨根思顶住了美军空中和地面炮火的狂轰乱炸,打退了敌人八次进攻,切断了美军南逃的退路,而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负伤的另两名战士活着,面对敌人,他在投出仅剩的几枚手榴弹后,阵地上仅有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了。杨根思平静地对两位负伤的战友说:“你们下去,把重机枪带下去,不能留给美国鬼子。”战友不想扔下自己的连长。杨根思却高喊:“这是命令!”。

危急关头,杨根思猛然抱起5公斤的炸药包,毅然拉燃导火索,纵身冲向敌群,与敌人同归于尽,牺牲时年仅28岁。“在革命战士面前,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,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,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。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仍在践行自己平时挂在嘴边的话。

抗美援朝战争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两位勇士“特级英雄”称号,杨根思排在第一,另一位是黄继光。战后,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,并追授“特级英雄”称号,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“杨根思连”。

3.杨根思连.jpg

 

三、杨根思烈士陵园

1955年为纪念英雄杨根思,杨货郎店更名为根思乡1951年当地政府在根思乡宣泰路49号自发筹资建立了"杨根思祠",后更名为“杨根思烈士陵园”。又经省政府批准,多次进行修缮、扩建。英雄杨根思的伟大事迹和不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传承与弘扬。

陵园内有陈毅元帅手书“杨根思烈士碑”碑文

6.彭德怀手书纪念碑.jpg

彭德怀元帅手书 “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、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、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——杨根思烈士士永垂不朽!”纪念碑

7.杨根思雕像.jpg

园内一尊巨大的烈士塑像再现了杨根思牺牲时的壮烈情景:左手握拳、右手紧抱炸药包,脚踏“US”钢盔冲向敌群。

 

四、“根思”精神促发展

泰兴历史悠久,置县始于五代南唐,寓意“国泰民安、百业兴旺”。1940 年 7 月,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全部渡江北上,解放了黄桥及其附近地区。时至今日,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,以及杨根思烈士的“三个不相信”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。

近年来,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根思乡在推进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诠释新时期杨根思“三个不相信”精神,抓好经济转型升级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等工作,大力发展经济。

如今,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根思乡工业集聚区,这些企业把红色基因植入企业发展之中,投产三年来,取得亮眼的成绩。

8.根思乡企业发展.jpg

工业经济迎头赶上,高效农业不甘人后。近年来,根思乡大力发展露天规模高效农业,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“三赢”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,老区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。

9.根思乡生活环境.jpg


杨根思们在苦难中诞生,在战争中呼吸,在炮火中沉睡,但他们的精神隔着山川、隔着岁月,传到了我们的脉搏上。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”,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期望。在这个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新时代,红色精神必须得到坚守与发扬,因为它清晰地告诉我们——今天的中国从何处来,又往何处去。


上一条文章:文治党建 | 走实走深学党史 巡回指导促提升
下一条文章:文治党建 | 百年辉煌汇聚新血液 百炼成钢铸造新力量
图文推荐
友情连接
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11929号-2
地址:无锡市新吴区行创四路(锡士路)288号 邮政编码:214028
联系电话:0510-85281999 80299699 技术支持: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信息技术部
最佳浏览分辨率:1280*768 建议采用IE9以上浏览器版本 或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浏览